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17-05-06点击量:77
占地仅几十平方米的生态公园,却可以满足1000人生活污水处理,混浊的污水经处理后可直接用于灌溉。在斗门区,这样的迷你污水处理点正越来越多,这种分散式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其低投入、低维护成本、效果好,在农村污水处理中得到推广,并受到好评。
以生态公园为代表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是斗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前提。
以全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近年来,斗门不断加大在农村环境卫生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村一点、一镇一站生活垃圾处理标准,建立农村保洁及监督管理体系,观念、资金、制度等元素的化学反应,推动着斗门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的提升。
截至6月底,斗门已有78个村居建设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47个村居建设接驳管网至城镇污水处理厂,整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总投资超过4亿元,458个密闭垃圾收集点实现一村一点。今年,斗门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的目标,全面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
绿色之困
美丽乡村期待环保突围
南澳村东临竹峰山,西靠黄杨河,村内由南澳涌、银潭涌分隔,形成一山一河两涌三田的自然格局,依托新农村的建设,如今成为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村庄,在斗门乡村旅游节中吸引了不少外界的目光。
南澳村虽然自然资源丰富、景色优美,若将时间向前推五年,村庄确实另外一番模样:彼时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尚不完善,村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到沟渠里,沟渠直通河涌渗入地下,一到夏天河涌里的气味就很难闻,滋生各类蚊虫。以前一到傍晚,河面和对岸就飘散难闻的气体,靠河的窗户都不能打开。住在河边的村民张伯告诉记者。
在斗门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当年的南澳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改革开放以来,斗门经济逐渐活跃,人流物流频繁,随之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让斗门的农村环境一度饱受诟病:一方面,环水而居的村民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和现实中排污管道、污水处理设施滞后的制约,农村水环境普遍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农村工业化的起步,使工业园周边的村镇人口急剧增长,乱倒垃圾、乱丢废弃物的现象增多。
要想珠海美,以南澳为代表的农村必须美,这对美丽斗门的建设来说尤其如是。斗门是珠海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任务更加繁重、复杂,其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斗门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作为其中的重点工作。
近年来,斗门不断加大在农村环境卫生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打造一村一点、一镇一站生活垃圾处理标准,建立农村保洁及监督管理体系。按照计划,斗门今年将要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全面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
观念之变
治污从治心开始
明确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方向,如何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成为工作开展的关键。
斗门农村的情况各自特色,污水治理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除井岸镇、白藤街道等城区以及富山工业园、新青工业园周边的有合适条件的村可以选择接驳管网的方式进行污水处理外,对于大部分偏离城镇中心的村,由于村民之间住得较为分散,统一建污水处理厂成本高而且不现实,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成为斗门农村治水的选择。
事实上,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初期的推开并不顺利。
传统的农村家庭,生活污水各家处理,多半直流户外,如今对接污水处理设施,需要对村民家里的管道重新施工,如此一来,就算是政府出钱,很多村民也不愿意。斗门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村民认为分散式污水处理站点会对周边居住的村民带来更大的影响。
对村民而言,治污水更是治观念。在斗门区环保局局长吴光艺看来,若缺了村民的支持和参与,政府单兵推进的治污行动依然会力不从心,只有村民意愿必须与政府治污的决心协调一致才能标本兼治。
在此背景下,斗门最初投入2400万元,选取4个镇8个村,试点建设8个分散式污水处理站点。其中既有连片整治的三村合建项目三乾湿地生态园,也有水上人家特色的污水处理项目南门涌口村湿地生态园。该批项目在2013年年底开始陆续建成并稳定运行,改善了所在村居及周边的生活环境和水环境质量,其实在的效果让村民对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更多拥护。
如今走进南澳村,如果不细心观察,路人甚至很难发现村里的渔家文化休闲广场是一个污水治理设施。在广场完工后,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到此休闲娱乐。没想到污水处理站能建成公园一样,没有闻到污水处理的臭味,村民的生活也没有受到影响。南澳村村民李卓凡说。
市场探索
首推PPP模式助力农村治污
首批污水处理设施低投入、低维护成本、效果好,也为斗门农村的污水处理探索可行的路径。但斗门有125个行政村,需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居有78个,传统的政府统揽推广模式也面临着财政与效率的双重考量。
面对依靠财政投入难以在2015年底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的情况,去年,斗门转变思路,探索对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相关政策文件,做出投资3.12亿元、采用PPP模式推进斗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的决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事实上,以PPP模式推进农村治污,在省内其他地区尚未有先例可循。为此,斗门通过聘请省级评审专家、有相似PPP项目采购操作经验的专业律师顾问团队和经验丰富的采购代理机构,确保采购依法进行,并顺利完成了涉及30个行政村的农村湿地生态园及其配套管网工程总承包PPP采购项目,成为珠海市首例PPP农村治污项目、广东省首例采用竞争性磋商政府采购方式的PPP农村治污项目。
数据统计,自2013年实施分散式污水处理工作以来,截至目前斗门共完成55个村居,而由于各村居分布广且分散,村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小,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
为此,斗门提出了发展农村污水处理广域网运营监控系统用于农村污水治理项目的运营管理,实现24小时远程监控和控制站点设备运行情况,为农村污水处理树立了一个新标杆。传统的农村污水处理厂需要每天都派人看守,这种互联网+环保的创新应用,投入运营后可节省70%的人工成本。吴光艺说。
与此同时,斗门对全区垃圾中转站管护和垃圾压缩、转运实行政府采购,将斗门垃圾中转站管护和垃圾压缩、转运服务,由中标公司提供压缩设备和中转站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极大缓解了政府一次性投资的压力,企业化管理效率也提升了全区垃圾中转站的环境和管理水平。
连锁反应
好环境带来了新产业
农村环境逐步改善,带来的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今年五一期间,让休假回家的莲洲镇莲江村村民周润熙没想到的是,他在自家的小杂货铺里摆上了从周边邻居收购而来的菜干、有机水稻等农产品竟大受游客欢迎,短短四天的时间里,10多平方米的杂货铺卖出了3万多元的销售额。
周润熙的意外收获并非个例。斗门村居面貌的变化,为乡村旅游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几年,依托新农村建设成果,斗门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随着乡村旅游节等旅游品牌的深入打造,斗门乡村旅游的发展从杂乱无序向有序规划转变。
据了解,目前有多个生态旅游项目在斗门加快建设,生态农业体验游的招牌也从珠三角走向全国。于斗门而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已经不只是一种环境诉求,也是一种产业升级的呼唤。斗门区相关负责人认为,在这些项目引领下,斗门乡村生态旅游呈现出新格局,越来越多的市内、市外游客在周末到斗门休闲度假,带动了农村产业的优化升级。
产业的发展,使得生活在乡村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通过帮助更多的农民学习现代经营理念,斗门正在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村里不少人通过与企业合作,把旧房子流转给企业统一开发改建为民宿接待游客,村民收入较前几年增长了十几倍。周润熙告诉记者。
据了解,珠海今年将加快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区建设、生态村居扶持及新型农村产业项目扶持,市级财政将投入1.7亿元用于上述三项新农村建设,这有望为斗门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人居环境的改善带来更大的变化。
农村之美,不仅仅是人居环境的改善,更要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互相协调,让农民住得舒服,更加安居乐业。斗门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斗门将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完善区、镇、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得到实惠,实现共建共享的目标。
■数读亮点
125个村居年内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按照计划,今年年底,斗门全区125个村居将全面覆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截至6月底,其中78个村居建设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完工42个,正在建设36个;47个村居建设接驳管网至城镇污水处理厂,已完工26个,未完成21个。整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总投资超过4亿元。
458个密闭垃圾收集点实现一村一点
生活垃圾处理方面,自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以来,全区共投入1700多万元用于垃圾压缩中转站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垃圾压缩中转站14座并投入使用,其中井岸镇辖区内有5座,白蕉镇2座,乾务镇4座,斗门镇1座,莲洲镇2座,完全达到一镇一压缩站标准,大大提高了斗门农村垃圾转运效率。同时,全区共计建设密闭垃圾收集点458个,其中井岸镇112个,白蕉镇89个,乾务镇105个,斗门镇104个,莲洲镇48个,达到一村一点建设要求。
每500人配备1名保洁员
斗门全区共计有101条行政村,除井岸镇尖峰村、坭湾村、南潮村和北澳村纳入城区管理,由区环卫管理处负责日常保洁外,其余97条行政村均建立了农村村保洁员制度。各村按照每500人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聘请保洁员,全区共计有保洁员754名,每年支出保洁员工资1100万元。保洁员负责村内公共区域的日常清扫保洁,并将户收集的生活垃圾运送至村收集点,令农村保洁覆盖率达100%。